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辆评估 车辆评估

二手车市场混乱,二手车野蛮生长

tamoadmin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1.2019盘点 | 充电桩市场正在复苏,盈利指日可待?2.懂这些道道 少花几万块买车真的更划算?3.美媒KBB评2021最佳年度车:伊兰特干掉思域,韩系上演惊天逆转!4.怎么处理旧车?5.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正在呈现第二轮上升攻势卡车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工具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各类爆改、魔改的车型层出不穷,同时也阻碍了货运行业的良性发展。好在随着2016年版GB158

1.2019盘点 | 充电桩市场正在复苏,盈利指日可待?

2.懂这些道道 少花几万块买车真的更划算?

3.美媒KBB评2021最佳年度车:伊兰特干掉思域,韩系上演惊天逆转!

4.怎么处理旧车?

5.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正在呈现第二轮上升攻势

二手车市场混乱,二手车野蛮生长

卡车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工具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各类爆改、魔改的车型层出不穷,同时也阻碍了货运行业的良性发展。

好在随着2016年版GB1589和2017年版GB7258等政策标准的实施和推进,行业里也迎来一次大地震,一些叱咤登云十余载的行业老大哥被宣判“无期徒刑”。

下面家哥就带大家回顾一下,那些因为政策消失、或逐渐消失的车型。

2004年,我国调整高速收费模式为计重收费;同年交通部发布《全国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2004》,其中明确提到六轴及六轴以上车辆,车货总量不得超过55吨。

敏锐的商家立马嗅到了商机:他们在原有4x2车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转向桥,由此制造出拥有与6*4车相同的载重量、但自重更轻的6*2双导向车型。因为只有一根驱动桥,许多卡友也为它取了一个亲切的外号——单腿驴。

很多卡友都误以为这种单腿驴是我们国家独有的特色车型,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据家哥了解,这种车型的鼻祖应该是奔驰的LP333型卡车,除此之外,英国福登卡车、美国的GMC以及前苏联MAZ等卡车品牌都曾生产制造过6*2双前桥车型,但他们彼此都很默契的选择在70、80年代停止生产这种驱动轴负荷大、故障率高的车型。

○?图丨英国福登卡车

○?图丨美国GMC卡车

○?图丨前苏联MAZ520V型牵引车

6*2双导向车型在中国的成功与没落绝不是偶然,政策成就了它,同样也击溃了它。

2016年,全新的GB1589发布,6*2双导向半挂牵引车的总质量被限定在46吨,比6*4车型一下少了3吨,自重轻、载重多的优势荡然无存,卡友纷纷卖车转身投进6*4半挂牵引车的怀抱。

而目前还在使用6*2双导向牵引的群体主要是以快递为代表、对载重需求不高的行业,因为工况原因,这些行业不需要达到满载、也不用依靠货量来盈利。

差不多是同时期,大概是2006-2007年的时候,市面上还出现过前四后十、前四后十二这样的奇葩车型,而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肯定是红岩新大康前四后十二六轴载货车。

同样是得益于政策,这类车型的载重量要比当时的前四后八载货车大上不少,例如06年多的红岩新大康总质量能够达到52吨,比现在很多半挂车都要大,就算是按照“921治超新规”来判定的话,也依然能够“合法上路行驶”。

可惜红颜薄命,2008年6月这类五轴、六轴的车型公告就被取消了,按时间算的话也就火了两年左右,但不少拥有过它的卡友也确实赚到了钱,在当年如果你有一部一年多车龄的红岩新大康前四后十二,二手车依然也能以新车的价格出手,可想而知它当年的受欢迎程度。

现在这类五轴车的公告大多是作为出口或者特种车底盘使用的,六轴的载货车公告基本销声匿迹了,毕竟这类车型的存在,使得B2驾驶证就能开上总质量比半挂牵引车还要高的载货车,这并不利于货运市场的良性发展。

轴数不能玩了,那咱们就从货厢尺寸下手吧。

同样也是早几年,“加长加宽”的戏法开始扰乱货运市场,尤其是在老年代步车、摩托车运输领域,又出现了大家难以想象的“变态”单车。

这类车型的基础大多是以6*2、4*2的普通单车为蓝本,将货厢进行改装:尾部加装可抽拉的伸缩板、增加上层横版,装载量轻松翻倍,最夸张的能够装上20辆老年代步车,现在很多合规的运输车遇见了它们也只能甘拜下风,毕恭毕敬喊一声:豪横!

如果是运摩托的话就更过分,4*2的单车经过改装之后能够轻松达到15米的长度,上下两层的设计:一排6台,一层9排,就是54台,上下两层各54台,一共就是108台摩托,以此类推,前四后四可以装126台、前四后八可以装154台。

由于这类车型多是对底盘进行二次加长,所以其大梁韧性与原车相比根本不是一码事,所以这类车断梁的风险也要远高于普通车,结构的缺陷使得它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普货市场,轿运车市场也不缺“自作聪明”的人。本着“别人违规我不违,别人赚钱我赔钱”的想法,如何让自己的轿运车拉得更多,成为了彼时盛行的“攀比”行为。

轿运车行业一时成为了超载的重灾区,“能人巧匠”们除了在车身长度上下功夫,还有人把心思放在了车身宽度上。通过加宽上层托板使其并排能放两辆车,这样一次最多可以装18辆新车,这也是后面被大家称之为“二怪”的车型。

久而久之,“飞机板”“二怪”开始成为主流,整车长度轻松突破20、30米,就算是单排装载的轿运车也普遍进行了加长以满足更多的运量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这类轿运车的长度超过了正常尺寸,单靠后视镜基本不可能观察到车辆后方的情况,此时就需要两人配合:利用对讲机,在转弯、倒车时需要一个人下车指挥;装卸商品车时也要多加留神,留给驾驶员的空间并不多,几乎是车贴车的状态。

2016年8月18日,交通部出台《车辆运输车治理工作方案》,明确禁止“双排车”“飞机板”等违规轿运车驶入高速公路,并提出了分三步治理道路上的违规运输车辆,整个轿运车行业自此开始走向规范。

2016年之前,17米5的大板还能仗着超大的运量来搅乱市场;各类变态轿运的飞机板还在强行“挤兑”正常行驶的车辆;平板自卸半挂车被纳入了工信部公告管理系统。

彼时的平板自卸半挂是一种定位很模糊的产品,这个叫法也并不是官方的名称定义,它是介于与低平板半挂车与自卸式半挂车之间的一种车型,只是因为市场需求大而优先进入了产品公告阶段。

同样也是因为GB1589-2016的更新:三轴半挂车的总质量能够达到40吨,平板自卸半挂车开始在自卸市场“大展身手”。

这类半挂平板车通过焊接或者螺栓链接的方式,将厢体固定,标载情况除去自重还能拉30吨左右的货,超载情况更能拉上40、50吨,这样可观的运量也是平板自卸半挂车的火爆的原因之一。

平板自卸半挂车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大运量的自卸车市场,在运价低迷的当代,多拉快跑、超限行驶的各种操作也使得该车型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因为平板自卸半挂车上的公告是普通半挂车的,而实际情况是这种车型并不能完全属于半挂车的类型,这就导致其缺乏相应的产品标准来约束。没了约束,就自然开始疯狂。前几年火热的“百吨王”也基本上是此类车型。

2019年7月29日,国标委发布《2019年第9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关于平板半挂自卸车的最终决定是:自2019年8月1日起平板自卸半挂车停止生产,未来砂石运输的主力军或将由标准后翻式、侧翻式自卸车接替。

私以为,这些车型的出现与没落恰好映射了各个时期,国家对于货运市场的宏观调控,有的车型彻底消失,有的车型改头换面重新来过,它们都在我国的货运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但归根结底,如果放任这些奇葩车型野蛮生长而不加以管制的话,不仅危害道路交通安全,也会阻碍市场的良性发展,我更期待货运市场能够长久健康的发展下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19盘点 | 充电桩市场正在复苏,盈利指日可待?

[汽车之家?行业]?联动云集团成立于2016年,以出行业务为起点,围绕“车生活”构建业务生态,先后布局了车后服、汽车新零售、汽车金融、二手车、本地生活等多个领域。

8月18日,在中国汽车新消费论坛期间,联动云集团总裁车新力接受了汽车之家专访,他向我们介绍了联动云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其背后的业务拓展逻辑。

成都是联动云第一个布局的城市。车新力回忆,2016年12月,联动云在成都投放了第一批500辆车。最初的时候,联动云的模式主要模仿神州租车,线下门店、两证一卡,用户到门店去取车,很大一部分团队成员也都来自于神州、一嗨等传统租车企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磨合,他发现,联动云不能当传统租车企业跟随者,传统租车平台已经具备品牌和规模优势,后进入者必须走出自己的路。

2016年的时间当口,也是分时租赁开始野蛮生长的年代,众多分时租赁平台纷纷出现。而在成立联动云之前,车新力就对分时租赁模式有过关注,也设想要做分时租赁的出行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动云便确定了以分时租赁为业务突破口。

随着后续的发展,联动云的目标越来越清晰。立足当下,车新力介绍,联动云的目标是十万亿级别的车生活消费市场,一方面,以分时租赁入局,在站稳脚跟后发力长短租业务,打通分时租赁、预约分时租赁、现在短租、预约短租等4个用车场景,以实现“租车场景全覆盖”。另一方面,打造“租车-汽车新零售-二手车-汽车金融-车后服”的汽车运营服务闭环,各产业链条之间相互赋能、直接赋利。

联动云的业务逻辑很清晰,车新力分析,放眼全球来看,租车都是一个重资产、低利润的行业,但要注意的是,租车是汽车消费高频的入口。通过高频入口可以延展出整个汽车生态链,同时还会延展出和汽车紧密联系到一起的相关业态。

车新力解释,本质上,联动云现在做的就是,通过租车往更广阔的入口来做,能把客户引到汽车消费里面来,买车、租车、修车、换车等。

目前来看,联动云在出行和车后服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规模效益凸显,二手车、汽车新零售全国性的网络还处于布局过程中,尚未发力。

根据Mob研究院数据,联动云租车平台在装用户规模达到191.4万,位于神州租车之后的第二位。

联动云已经打造形成了后市场品牌“致联盟”,依托联动云的资源优势,通过连锁经营、自持车队维修输送、一站式汽车服务,在车辆维修、车后市场、保险等方面进行业务布局,打造维修服务网络。目前,“致联盟”已经通过线下加盟体系,完成600家加盟旗舰店、并实现自建厂6家,预计年度营收规模会破5亿元。

近两年来,十余家分时租赁平台先后停运,几家规模较大的平台也在悄然向长短租业务转型。业内人士都在思考,分时租赁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市场。车新力认为,分时租赁的市场一直存在,他进一步解释,分时租赁可以给用户用极低的成本体验的有车生活,只是出行的用车场景之一。

由分时转向长短租是租赁平台围绕用户需求进行的场景转化,而短租、长租等场景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日常出行提供更丰富的用车场景。人们的消费场景是多元化的,这一现象是用户体验的优化升级。

针对不同的用车场景,联动云推出了预约共享、现在共享、预约短租、现在短租等模式,实现分时租、日租、周租、月租的灵活组合。

我国租车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面向未来出行市场,车新力有三点判断:第一,头部租车平台将成为主机厂的销售渠道和提升品牌曝光的出口;第二,出行即是服务,具备标准化、规模化的租车平台将构筑出行生态闭环;第三,汽车智能化、无人化应用场景的发展,强势租车平台将迎来新机遇。(文/汽车之家?肖莹)

懂这些道道 少花几万块买车真的更划算?

编者按

2020年在寒冬中正缓步走来。在经历了去年补贴退坡、市场负增长后,今年市场向何处去正在成为最大的猜想。即日起,第一电动网推出2019年终盘点和2020年初展望系列,意在通过一系列关键词的梳理,对2019年和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系统性回眸和前瞻。

“续航”、“充电”、“二手车残值”。

如果要问为什么不能接受电动汽车,可能很难绕开上面这三个关键词。这三个词像三座大山,让不少人对电动汽车闻风丧胆,还未靠近却早早打了退堂鼓。

而事实上,技术变革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电动汽车早已摆脱曾经“短腿”的标签,“充电难”、“充电慢”、“充电贵”等等充电环节的弊病也正在逐步改善。

2019年上半年,车主们熟知的全国最大的充电运营商特来电宣布“已跨过盈亏平衡线,进入收获期,开始盈利”。对于已经经历了“野蛮生长”和“淘汰洗牌”的充电桩行业,这一“开始盈利”俨然一剂强心剂,资本开始回温,2017年开始被亏损抑制增速的市场正在重新复苏。

2019年车桩比达到3.4:1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下称“充电联盟”)此前发布的数据,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得到了长足发展。近三年来,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呈直线上升态势。

具体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29.98万台,而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公共充电桩的数据已经达到了51.64万台,可谓是跳跃式发展。

另一方面,随车配建的私人充电桩的保有量也从2018年底的47.7万台增至2019年底的70.3万台。

截至2019年12月,包括公共桩和私人桩在内的充电桩市场保有量为121.9万台,同比大幅增加50.8%。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420万辆,车桩比达到3.4:1,市场逐渐成熟,也趋于合理。

分省市来看,广东、江苏、北京和上海作为第一梯队省市,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在2019年均超过5万台。总体来看,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是公共充电桩的主要集中地区,而这些地区,显然也是新能源汽车更为繁荣的市场。

地方补贴“先行”

2019年3月,《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即2019年补贴政策)发布,国家层面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进一步退坡。通知同时还明确提出取消地补,要求地方政府不得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购置补贴,要将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

在充电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看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走得比较快的城市,其实早在2018年就已经着手制定了地方层面对于充电桩建设或运营的补贴标准。较之2019年3月才发布的政策要求,很多城市已经“先行”了。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追日电气智能电源置业部总经理李恒杰的认同。李恒杰表示,对于地方层面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补贴,国家此前一直有指导性意见,但却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是地方政府根据财政预算自行制定标准。

由此看来,这一政策显然不是促使市场回温的主要推手,但依然会加快地方政府研究和颁布政策的速度,对于地方级、本地化的中小充电运营商而言,这无疑是个利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其快速享受政策福利,从而缓解资金周转压力。

取决于纯电动汽车推广量

2019年补贴政策中提及的对于充电桩建设运营的政策转移并未给市场端带来特别的改变,但2019年底工信部牵头编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下称“规划”)的确令市场为之一振。

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需要抢抓战略机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十四五”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

充电桩市场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推广量。尽管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水平低于行业预期,但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显然值得期待,“从目前配比情况来看,充电基础设施后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仝宗旗也对此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在内蒙古做地方充电运营的高先生表示,对于三四线市场而言,补贴向基础设施转移其实意义不大,实际对市场也基本没有影响。虽然当初因补贴入局,也因地方政策不明朗而放慢建设速度,但2019年下半年,更多运营商开始投身这一市场,无一不是看到马路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对未来市场的看好。

如何盈利?

高先生早在2016年就开始涉足充电运营市场,尽管长期对市场看好,但他也表示“目前谈盈利还有点儿早”,乐观估计要在2021年才会实现盈利。

对于如何盈利,仝宗旗和李恒杰表达了不尽相同的观点。仝宗旗看来,充电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盈利模式还有待探讨。但目前来看,行业应该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个市场会有大型的运营商,也会有中小微型的运营商,还包括一些地方性、区域性的运营商。对于盈利,小的运营商因为本身规模小、便于精细化管理,更有可能持续生存下来。

长远来看,充电运营的商业模式其实已经慢慢发生了转变。前期跑马圈地、各种布局,现在大多已经转化为精细化的运营,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和满意度。

现如今的充电桩或充电站的运营,已经不仅仅提供充电这么一个服务了,便利店、小吃店,甚至还有咖啡店、书店等等增值服务的场景都会出现在其中。

在仝宗旗看来,每家运营商的定位不同,有的专做公共桩运营、有的只做小区、有的私桩、有的可能只是搭建个平台,商业模式不一而足,盈利情况也会因人而异。

李恒杰看来,目前行业其实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亟需提高行业标准和门槛。未来3五年之后,随着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行业真正的用户、实际需要充电的用户真的多了以后,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对于盈利,李恒杰更看好拥有存量客户或B端客户资源的运营商。得流量者得天下,在李恒杰看来,或拥有B端大客户,或自带流量,或者挂靠在一个有流量的平台上才会比较好生存,完全靠市场引流,竞争会比较激烈和残酷,更很难谈到盈利。

2019年,有的车主在抱怨物业阻挠充电桩的安装,有的车主在享受高速服务区的公共充电桩;2019年,小桔充电覆盖了20多个城市,联行科技初步实现充电服务“全国一张网”;2019年,特斯拉开建首个V3超级充电桩,小鹏和蔚来开始共享充电桩。2019年,行业还在谈论大功率充电,但同时,市场也更为理智。谈普遍性盈利或许还尚早,但行业显然已经开始走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美媒KBB评2021最佳年度车:伊兰特干掉思域,韩系上演惊天逆转!

在最近一下电动车的试驾活动中,教授跟同行的媒体老师交流了一下各自对纯电动车的看法。其中他说:买电动车也就开3-5年,我身边买电车的人都是做好心理准备的。

“电动车只能开3-5年,其续航就会下降到无法正常使用的地步”,这应该是前几年电动车野蛮生长时期,消费者通过血与泪总结出来的。先不管这句话适不适用于今天的电动车,反正我们买电动车就注定了要吃亏。

无论你在哪个时间段买纯电动车,都是比较吃亏的,因为电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说白了就是新能源技术还有待发展。可能今天你买了400km续航里程的车型,过个几个月,车企就升级到500km,价格还没多大变化,老车主都哭了。

所以说买电动车的人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续航从500km突破到700km的时间并不长,那也意味着现在最高的700km突破到更高也不会太长。

早在三四年前教授就曾想过,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肯定是越来越高的,而续航跟电池包有关,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仅仅通过更换电池来提高续航能力。

说起来很简单,但其中技术难度颇高,就好像换某重要器官一样,手术难度都是顶级的。更换电池是不是令你想起了蔚来的换电站,事实上,蔚来是有专利的,而且目前为止只有它在做换电这件事(北汽新能源是针对出租车)。

几个月前,蔚来的换电站也仅仅是通过快速更换电池以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并不是换电池以达到更高的续航。此时就要说到蔚来的另一项服务了,那就是BaaS——Battery?as?a?Service(电池租赁服务)。

采用了BaaS服务的用户,补贴后售价比买整车(包含电池)省了7万元,此条例仅适用于电池容量70kWh的车型。没买电池,租用即可,每个月支付980元费用,外加80元保险费,就可使用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的电池。

这个公司是蔚来和宁德时代、国泰君安国际和湖北科投共同成立的,消费者租电池,电池衰减的负面影响就由这家公司承接了。同时,如果电池发生起火,赔付也是找这家公司赔,就不存在和保险公司扯皮的情况。

听起来似乎很划算,但我们再一笔账就会发现,租电池5年后产生的费用已经不比买整车的费用省多少了。假如你想要卖车,租电池的话就比较吃亏了。

有电池的肯定比没电池的二手车价高,毕竟没电池我还要一个月多花1060元去租电池呢,明显不划算。

租电池是把电池衰减的风险转让出去了,但是如果考虑着要卖车就比较吃亏了。除非这辆车能一直开下去,不过70kWh电池包的续航不过415km(?ES8),较现在动辄500-600km续航的车型来说并不占优势。

蔚来明显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100kWh容量的电池包被推出,从70kwh变成100kWh,电池组的能量密度就要从133wh/kg猛增至180wh/kg以上。同时,蔚来ES8的续航能力也提升到了580km,ES6续航里程提升到了610km,EC6续航里程提升为615km。

再来看一下价格,采用永久升级方案的非Baas用户70kWh升级100kWh费用是58000元(支持使用蔚来积分)。非Baas用户84kWh永久升级100kWh费用是5400元(支持蔚来积分)。

现有Baas用户70kWh永久升级100kWh是需要花费500元/月,由原来的980元/月,变为1480元/月。不过在升级100kWh电池包时需要一次性收取3000元的服务费。

对于买断电池的老用户来讲,加五万八就能得到更高续航。对于老Baas用户来讲,每个月多花500元得到更高的续航。对于新Baas用户来讲,买车立减128000元,真是皆大欢喜。

拯救电动车的应该是拥有无限升级的可能,就算我现在的续航有点短,依旧能通过升级来提升续航。而蔚来的100kWh电池包不仅仅是容量提高了,相应的电池技术也在提高,相关技术如下:

1.无热蔓延安全设计

电池包增加了热失控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电池包内的压力,可以率先报警,然后通过电池内的液冷温控系统进行温度控制,主动进行降温。

2.全天候温控

100kWh电池包相比老技术实现夏季续航里程提升10%,冬季续航里程提升7%,温控效率提升30%。

3.高度集成化CTP

采用CTP技术,电池包的体积利利用率提升了19.8%,能量密度提升了37%,热管理性能提升了17.5%,制造装配简化40%。

4.端云融合BMS

合理利用云端系统,定期更新电池的标定,对于不同用户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调整。

电池存在升级的可能,是蔚来的压箱底绝活了,因为蔚来全系车型电池通用,螺栓位置固定,电池组四周的尺寸也不能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在有限的体积内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难度不是一般大。

随着100kWh电池的推出,蔚来终于把车电分离,电池租用,可充可换可升级这个环给闭上了,每个环节都意味着大量的资金输出,除了蔚来,现阶段很难有别的车企能复制。

蔚来这个闭环让人放心,可惜的是蔚来车型的价格就算是采用Baas也还是过高,如果能开发出更实惠的车型,势必会让更多人喜欢上蔚来。

其他车企现阶段并没有蔚来这么高明的手段,只是在宣传的时候都说自己的电池能打,20万公里无问题,10年无衰减,说得这么好,车企自己都未必信。

当然了,也有一些蹭热度的车企,吉利注册了新商标“易易换电”,将专注于换电技术,服务产品可能是支持换电的网约车。上汽乘用车在发布R标的时候,也表示旗下车型可支持换电模式。

换电升级看起来这么好,为什么没有大规模推广?因为存在行业瓶颈,而电池标准化是最大的拦路虎。各家品牌的产品设计仍然要遵循各家的尺寸标准,尤其涉及到车身、底盘等结构件,而电池要布置在底盘上,还要重点考虑,与上述关键尺寸息息相关。

电池要做到全行业标准统一,几乎不可能,目前的阻力太大。不过我们仍希望各大车企能够试着搞一搞换电技术,起码像蔚来一样能够让用户无忧,最主要还是价格可以低一点,这样就会有更多人买电车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怎么处理旧车?

最具传统风格的美媒评车榜单终于来了,《KBB》的“百思买”年度车评选,一直是年末的重头戏,编辑老师根据后台车主数据,结合销量、质量稳定性、保值率和舒适性,评出了各级别的最佳车型。

但与往年不同,今年韩系表现格外强势,获奖车型数比日系还多,起亚Seltos更获得了最具价值新车称号;日系算是正常发挥,但思域的最佳紧凑级车称号却丢了;美系则守住了全尺寸SUV和皮卡的底线,保留了本土作战的尊严;德系在豪华品牌方面有2车入围,略显单薄。

现代伊兰特

最佳紧凑级车

全新伊兰特终于敲开了思域把守的大门,此前,思域已经蝉联该奖项3年之久,全新马自达3和卡罗拉都没成功上位,但韩系的伊兰特做到了。这款车空间宽敞、外形时尚、科技性配置相当丰富,并具有出色的性价比,而且保值率也有所提升。

车载点评:能把思域赶下神坛,足够说明伊兰特的硬核实力。

本田雅阁

最佳中级车

雅阁仍是该级别的霸主,它拥有完整的功能,包括舒适的悬架、赋有乐趣的驾驶表现和良好的可靠性及保值率,除了内饰设计比较死板,在它身上很难找到缺点。

车载点评:售价的坚挺程度,也能说明雅阁的高含金量,但在国内,INSPIRE更值得考虑,作为雅阁的亲兄弟,它的优惠更给力。

起亚Seltos

最佳小型SUV

这款主打廉价、亲民的小型SUV,做工扎实、空间也比较宽敞,相比日、美系竞品,它多出了一些品质感,底盘的整体性也很好,并没有因为售价低而偷工减料,特别适合预算有限的朋友们。

车载点评:因为国内有价值感更出色的中国品牌,所以在入门车型上,韩系的存在感被大大削弱了。

丰田RAV4

最佳紧凑级SUV

这次CR-V败给了日系同门。事实上,两车的表现伯仲之间,均能提供完整、齐全的多功能性,包括舒适的座椅、出色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和夸张的保值率,但本着买新不买旧的原则,晚换代的RAV4设计更有特色。

车载点评:无解的日系选择题,或许只有全新奇骏,能让RAV4和CR-V失眠吧。

现代Santa?Fe(国内:胜达)

最佳中型SUV

全新Santa?Fe的设计更加时髦了,内饰的科技感和高级感也有着明显提升。最重要的是,新加入的1.6T涡轮增压发动机+6AT变速箱的动力组合,对行车品质提升明显,加速的平顺性更好,结合惯有的高性价比表现,新车变得更有吸引力了。

车载点评:相比国产版重新设计加长的C、D柱,美版车型更加协调、运动,如果能原版引入5座车型,说不定会给冠道带来一些压力。

起亚Telluride

最佳中大型SUV

去年起亚拿奖到手软的一款车,今年继续蝉联。说实话,在产品力上全新汉兰达并不落后,只是在入门版增加大量配置后,它的起售价竟然上涨了,导致性价比较差,而Telluride的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价值还更高。

车载点评:之所以说韩系在美逆袭,并非是入门车型吞噬了日系市场空间,在中高端车型上,现代和起亚也正在崭露头角,还有更加不讲“武德”的捷尼赛思。

福特征服者/F-150

最佳全尺寸SUV/皮卡

两种具有美式特色的车型,被福特包揽了,征服者可以看做是领航员的超级入门版,相比同级竞品,搭载3.5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它,燃油经济性更出色,而F-150在销量和口碑上的表现无需质疑,也是最能代表美式皮卡精神的车型。

车载点评:在美国,F-150的中、低配车型销量更大,但在国内,大家都比较喜欢高端的猛禽,这也说明了美式皮卡在两地不同的定位和用途。

丰田Sienna

最佳MPV

全新Sienna搭载的混合动力总成,进一步提升了燃油效率,相比奥德赛(美版),它的座椅舒适性、科技性配置和NVH水平更好,但驾驶起来,Sienna相当无趣,司机朋友们可能不会太喜欢。车载点评:国内还未上市,就被“吹爆”的一款车,还是期待实际表现和售价吧。

雷克萨斯ES

最佳豪华轿车

雷克萨斯ES汇集了优雅的设计、高品质的内饰和精致的舒适性表现,它的售价和空间适中,并拥有出色的可靠性和保值率,只是动力比较一般。

车载点评:高保值神车,在二手车市场的认可度完虐BBA。

奔驰GLA

最佳豪华紧凑级SUV

全新奔驰GLA有了更加SUV化的外观,通过能力和内部空间也获得了提升,相比Q3和X1,GLA提供了更多优雅和科技的质感,尽管是入门级豪车,但它设计和配置并没有打折扣。

车载点评:颜值至上,但1.3T的奔驰总让人感觉有些不值。

奥迪Q5

最佳豪华中级SUV

奥迪Q5已经连续第四年获得了冠军,为什么呢?答案可以简化为“平衡”,无论您想要创新的技术,出色的安全系统,还是全方位的实用性,Q5都可以满足。同时,它的车身比例也相当协调、经典。

车载点评:国产版的Q5L入门版提车价在34万左右,没比二线的XC60、XT5贵太多,对比X3和GLC还是挺有性价比的。

捷尼赛思GV80

最佳豪华中大型SUV

野蛮生长的捷尼赛思,面对X5、GLE、Q7这样的对手,GV80的表现完全不输,它提供了完善的底盘调校、优秀的动力总成、好看的设计、丰富的配置和厚道的保修政策,但售价只有德系豪车的一半,似乎没有拒绝的理由。

车载点评:这位“年轻人”,真的不太讲“武德”。

总结

还有另外一些奖项,最佳中型皮卡、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分别被丰田塔库玛、现代Kona?Electric和丰田RAV4?Prime摘得。总共算下来,韩系比日系还多入围了一辆,能在美媒综合性榜单中获得如此成绩,实力不容小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正在呈现第二轮上升攻势

你的小奔驰不要给收购二手车的 因为老车的配件很少(进口车配件实行配额制度,配给算指标的,配件价格以当天汇率计算),你可以把车给一个你熟悉的修理厂,让他拆分旧车卖配件。这样的收益远远高于卖二手车的价格,

不要担心汽车自主品牌份额,大考之年,越过山丘

撰文?/?牛跟尚

编辑?/?张?南

设计?/?杜?凯

题图?/?雷蕙语

或许是重新打开2020年。

7月10日晚,在繁华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第三代名爵?6上市,现在购买享受6000元上市现金红包后,仅需8.78万-13.38万元。

“下半年很有信心让更多人爱上我们”——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俞经民在这场主题为“战力全开”的上市会上表示。

当天上午,热闹的长春汽博上,售价14.58万-19.08万元的全新红旗H5在长春汽博会上市。车迷关注的C+级豪华旗舰轿车红旗H9、超级跑车概念车型红旗S9、新能源红旗E-HS9悉数亮相。

同时,一汽奔腾B?CONCEPT概念车全新亮相,C位出道。加上此前T33、T55和T77等T系列车型推出,颠覆奔腾原来的家轿形象,一个年轻、潮流、科技的奔腾扑面而来。

这南北三大自主重磅产品高调的全球上市、首秀,超燃震撼,品牌焕新,宣示着新红旗时代、新奔腾时代、新名爵时代刚刚开始,一扫这几天有关自主乘用车市场份额跌入低谷的“晦气”。

7月10日下午,中汽协发布6月战报,中国汽车销量230万辆,同比增长11.6%,而中国品牌乘用车6月销量59万辆,同比却下降11.6%,市场份额为33.5%,下降5个百分点。

两天前的7月8日下午,乘联会发布数据,在6月重卡销售同比增长63%、豪华车销售同比增长27%的大好环境下,自主乘用车销售却同比下滑16%,市场份额跌到谷底32%,比2019年下降7.2个百分点,创出近15年来份额新低。

“疫情本不该是淘汰赛,活下去才能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但自主品牌真的很难!”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不无忧虑地说。

在这位出身自主车企、长期与数据打交道的市场研究人士看来,原以为2019年很难,2020年才是难上加难,对“与狼共舞”兴起来的自主乘用车来说,是掉进冰窟窿,寒气彻骨。

经历疫情的中国自主乘用车真的病倒了吗?

逆行的消费

2020年初疫情以来,中国乘用车市场前6月增速分别为-20%、-78%、-40%、-3%,2%,-6%,呈现谷底V型回升,其中零售持续4个月零售环比增长。

特别是6月中国汽车销售230万辆,创6月历史新高,这让中汽协专家再次惊呼超意外,他们把两个月前对2020年行业的“悲观预测”——同比下降15%-25%,修正为“乐观预测”——同比下滑10%-20%。

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反思说,原以为一季度困难,二季度还会是负增长,结果是正增长,超出预期。

综合多位行业专家观点,上半年汽车行业形势反弹向好,原因是2月以来全国和各地出台刺激消费的“五花八门”补贴政策,包括二手车流通,限购城市增加指标,更利好换购再购,特别是疫情加速消费升级。这与10年前的购置税减半政策形成的1.6L以下排量汽车购置潮和首购完全不同。

不过,比崔东树乐观的许海东判断,到三季度,自主乘用车下滑的势头就会得到改善、回升,他称红旗、长安、吉利、长城优秀。

实际上,从2006年至今1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并不稳定,最高年份达45.6%,2019年、2014年、2008年略低于40%。

2005-2006年,中国轿车市占率从2003年的21%提升到26%、25.68%,并在2006年超越日、韩、欧、美等车系,获得与合资品牌叫板的地位。

彼时,我国汽车消费主体开始从公务、商务用车转向初次购买的私家车,消费热点也从中高档轿车向中档轿车、经济型轿车转移,汽车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早期模仿起步、产品多集中在中低价位的自主品牌“野蛮生长”。

2007年,中国自主品牌开始在高级别轿车市场不断推出中端以上车型,希望从低端转向收益、利润及价值更高的合资品牌区间。由于品牌、设计、技术、质量特别是消费习惯、消费行为的壁垒,攀登者虽不懈努力并未突破天花板。

回首近20年中国车市,无论是非典、金融危机、宏观调控,每次“寒冬”出现市场下滑后,都是自主品牌率先反弹,表现最强。为何这次疫情后卡车狂奔、自主乘用车陷入低迷?这源于中国车市结构性分化早已开始,中国车市从量变发生质变。

乘联会提供的2016-2019年车市统计显示,25万元以上的市场份额已从6%提升到11%。这一块是豪华车主力市场,而红旗、蔚来等今年高歌猛进占领的正是这一沃土。

16万-25万元的市场份额从15%提升到20%,12万-16万元的市场份额从11%提升到16%,这两大市场是合资品牌的城堡。

而8万元以下的市场份额已从31%降到20%,这一市场是60%是自主品牌的看家市场,10%是合资品牌的下探市场。同时,8万-12万元的市场份额从37%下降到34%。这一市场是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巷战市场。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张桐山认为,目前汽车市场是三期叠加,二十年一个经济循环大周期、政策刺激消化期、疫情期的影响,导致价位越低受到影响越大,2017年开始,越高价位受到的影响越小。

他举例,10万元以下的市场今年同比下滑50%,民营经济领域的消费族群占汽车消费族群的七成。而民营经济“中小微”对应的是低收入群体,中等偏下及中等收入的用户收入的同比增速最慢,他们刚进入购车门槛,受到的影响很大。

第二轮上升

毫无疑问,2020年疫情碾压下的中国车市,品牌加速分化,日系和德系拼命增长,其它车系都被挤压。

自主内部分化更加严峻。2015年到2018年,自主车企的日子都过得平稳,市场还处在互有竞争都有饭吃的状态。

2019年以来,经济下行,但不是市场不行,而是“你的市场不行”,自主乘用车市场集中度加强。

国家信息中心统计,今年前5个月,吉利、长安、哈弗、比亚迪、传祺、荣威、宝骏、奇瑞、长安欧尚、红旗等TOP10品牌占据自主品牌74%的市场份额。

其中吉利占19%,长安(含欧尚)占15%,哈弗占10%。这些头部自主品牌给市场份额低于3%的其它31家自主品牌乃至二三线合资品牌带来非常大的竞争压力。

从需求特征来看,市场下行换档的阶段需求更加复杂,进入一个多元化的阶段。2003年市场处于价格和配置竞争的阶段,以QQ为例,在此阶段下品牌忠诚度很高,产品重要度不高。

2010年进入造型设计阶段,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相对下降,产品重要度提高。2015年进入新技术、感官品质阶段,以荣威RX5为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变低,产品重要度变高。2017进入到个性化阶段,为领克和WEY为例,对产品重要度要求很高,品牌忠诚度要求较高。

张桐山认为,疫情影响下进入换档阶段,很多需求变得复杂起来,中国市场很大,需求正在向原有的质量、舒适性和价格配置等传统属性回归的趋势。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90后消费者比较重视性能和智能,第三代名爵6、领克03就是相当成功的性能+智能车型。自主品牌要稳住轿车市场,车型要炫酷,科技要新潮,才能迎合新时代消费者。

自主品牌正在呈现第二轮上升的态势。二季度,长安SUV销量已成为自主SUV冠军,自主品牌的突破还靠SUV。UNI-T上市10天订单过2万辆,销售7414辆,成为现象级产品。

自主乘用车品牌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像头部品牌变革成长,做到产品和营销有机结合。

一是抓住多元化机遇,产品矩阵形成新的系列化。6月28日,售价15.68万元-22.68万元的全新传祺GA8上市。这是广汽集团创立23年的献礼之作,也是广汽乘用车创立10年的品牌——传祺转型、重归自主高端轿车市场的开始。广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张跃赛称:“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品牌还得向上。”

面对消费升级大趋势,广汽乘用车在2020年强化“888”战略,除了轿车GA8?外,6月15日,售价23.98万元-25.28万元的GM8大师版MPV上市。4月26日,售价15.58万元-19.28万元中型SUV——GS8S上市。

二是产品和科技模块化平台。主流自主企业的3.0产品都是模块化平台。吉利全部实现模块化平台生产,长城的3.0产品和长安新序列产品都是模块化。要做好模块化平台,发展智能化和车联网的黑科技,提高产品的性能,打造现象级的产品。

三是营销要突破常规。疫情过后,第三代名爵6、长安UNI-T、吉利豪越、哈弗大狗等营销新人耳目。用“胖头俞”俞经民的话说是找到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结合最潮内容和形式制造话题引爆流量。

“有质量的数量才叫亮点”。在1-6月的乘用车市场中,长安乘用车、红旗等自主品牌强势发力,为长安集团、一汽集团在2020上半年逆袭立下大功。长安、一汽也成为罕见的在上半年增长的汽车集团。

7月6日晚,中国一汽发布战报,上半年共计销售整车1630923辆,同比增长2.3%。低调中向前迈出一大步,从行业第三升到第二。其中,红旗品牌销售70045辆,同比增长110.7%。

7月7日晚,长安汽车公布最新成绩单,6月,销售汽车19.44万辆,同比增长38.11%,其中以CS75、逸动和UNI-T为代表的自主车型在6月销量146561辆,同比增长39.1%。长安汽车在上半年奇迹般实现正增长,累计销售83.1万辆,同比上升1.3%。一改此前两年的下行局面。

汽车商业评论在2020年3月对41家自主车企分类,一线阵营10家,它们属于头部自主车企,表现坚强有力;二线阵营10家,它们也都有自己的生命力,但能否持续向上还需要考察;三线阵营10家,它们都处在挣扎之中,可能还有救一救的资格;四线阵营11家,实际上其中两家可以合并为一家。它们有的已经说再见,有的不想说再见,但大概率将再也见不到了。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正像造车新势力境况不佳,自主品牌真正的成功者总是少而又少的,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自主乘用车10年来时有市场份额下滑,这是客观事实,不必大惊小怪,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更重要的其中的优秀分子已成为中国汽车的先锋和主力。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好的肯定是少的,只不过这个“好”会越来越“少”,因为少更弥足珍贵,它们是这个行业寒冬中的冬芽和希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章标签: # 市场 # 汽车 # 车型